前几天,跟大家提到的。现在我们就来聊聊。
十六岁时,因为医师在泉州,离老家有点远,更禁不起马路的颠簸,便住在阿姨家,这一住便是六年了。
那时,每天的行程都很固定。老妈知道我一个人闷得慌,便提议到:
“阿姨也挺忙的,你早点起来,帮帮忙,卖下早餐”
就这样开始,我便和阿姨在马路边卖早餐。
记得有次,一位老爷爷路过我们摊子问道:
“你这小女孩挺乖的,来,爷爷前些天刚去台湾,奖励下,给你那边币种”
那是,我第一次触摸到台币,于是我便把台币放在我收藏的袋子里。
我渐渐可以独立了,大约在十点左右,阿姨便会把摊子放给我,让我照看,她去买点菜。小区的人也渐渐跟我熟了,时不时会逗我:
“干脆别回家得了”
对了,我跟我阿姨长得特别像,每次跟顾客说不是我阿姨女儿,都以为是在骗他们。
没顾客,我就看报纸。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两年后。
二零一一年时,经人提议到,正月十五,卖点面具,玩具等等,生意不错,第二年,便加入,和阿姨两个人一摊,卖起来了。
有时,我想不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买,玩一个晚上,谁第二天会再戴它?这不是浪费?阿姨道:
“节日嘛,讲究是气氛”
很对的,我举个我遇到过的一个例子,你们想想,看是不是有道理。
爷爷奶奶带孙子出来看花灯,孙子看上去也就四五岁左右,比较害羞,走到我们摊子,他也不说话,就指着摊子的玩具剑。我贼溜溜说了起来:
“小朋友,你看哈,这个按起来有歌”(喜洋洋旋律)
“还会亮灯耶,你这样握着是不是很帅气”
小孩高兴向爷爷喊到:
“爷爷,我要,要这把剑”
爷爷也很痛快谈钱,嘴里念叨到:
“只要你喜欢,爷爷就买,哈”
节日嘛,讲究是个气氛,又是元宵,也希望孩子高高兴兴。再说了,别的小孩都有了,我的孙子也不能落下,买。
做爷爷奶奶,都有这个心理。
甚至有时,为了哄顾客,会说:
“你们戴起来,我帮你们拍个照留念下”
“拍完,能还给你们?”
他们,其实在逗你。
每年,最烦的就是警察了。也不知道是什么警属。每年,都要被他们赶,说什么上面有领导要下来,不能卖。通常都是和阿姨提着袋子走来走去的,没在固定的场所卖。
“阿姨,他们工作也不容易,要不我们去外面一点吧”
(阿姨)“那没人,走过去,要卖谁,也没人摆那,没事,我们收慢点,他们也就赶这阵子”或者
(阿姨)“我们换个地方,看人家摆哪里,我们在摆,我们被赶,别人也会被赶”
每年,几乎都会重复着一样动作:
摆~赶~收~找~摆。
我也足渐懂得了,如何跟他们沟通。
(番外) 最喜欢他们说:
“买,买,买”